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鲁明义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全文浏览大明:让你赈灾,你往锅里掺沙子?》,由网络作家“妙笔入梦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最具潜力佳作《大明:让你赈灾,你往锅里掺沙子?》,赶紧阅读不要错过好文!主人公的名字为朱元璋鲁明义,也是实力作者“妙笔入梦”精心编写完成的,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:,决定顺水推舟,帮胡惟庸说说情。“启禀上位,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。”朱元璋此刻心情大好,双眼都情不自禁的眯了起来,笑道:“善长还有何事,尽管说。”“上位,上沪县县令不能一直空悬,臣举荐胡惟庸任职上沪县县令。”李善长语气很是随意。在他的认知里,不过是一县县令,朱元璋无论如何都会给自己这个面子。......
《全文浏览大明:让你赈灾,你往锅里掺沙子?》精彩片段
等到封王戍边的事情商讨完毕之后,李善长想起胡惟庸的请求,决定顺水推舟,帮胡惟庸说说情。
“启禀上位,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。”
朱元璋此刻心情大好,双眼都情不自禁的眯了起来,笑道:
“善长还有何事,尽管说。”
“上位,上沪县县令不能一直空悬,臣举荐胡惟庸任职上沪县县令。”
李善长语气很是随意。
在他的认知里,不过是一县县令,朱元璋无论如何都会给自己这个面子。
毕竟再怎么说他也是一朝宰相,虽然平时不需要处理政务,但是朱元璋对他还算器重。
“胡惟庸为人干练,做事情兢兢业业,也算是一位干吏,肯定能够胜任上沪县县令。”
就在李善长觉得此事十拿九稳时,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却是逐渐收敛。
“是胡惟庸让你来求情的?”
语气再也没有刚才的轻松,反而变得有些阴沉。
对于胡惟庸,朱元璋一开始的确是十分满意。
但是这个胡惟庸太过自作聪明,竟然胆敢擅自杀了小明王。
朱元璋虽然当初也动过这个念头,但是他却没有准备下手,因为他知道,如果真的这样做了,那他绝对会留下不好的名声。
不管如何,那是义军名义上的首领。
朱元璋完全可以用更柔和的方式,让小明王禅位自己,而不是这种粗暴的杀死他。
听到朱元璋语气不善,李善长心中一突,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,但还是实话实说道:
“是,今天胡惟庸来找臣,希望能担任上沪县县令。”
“这胡惟庸鼻子倒是挺灵。”
朱元璋冷笑一声,淡淡道:
“你先回去吧,上沪县的事情,咱自有安排。”
“是!”
李善长躬身走出上书房,背后已经惊出一身冷汗。
伴君如伴虎。
这上沪县到底什么来头?竟然如此受上位重视?
李善长决定回去后,立刻让人前去探查一番这个上沪县,这个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?
....
李善长走后,朱元璋的已经眉头微皱。
“父皇,为何愁眉不展?是因为担心上沪县的事情吗?”
朱标看到朱元璋的样子,出声问道。
朱元璋点了点头。
上沪县发展到如此规模,已经不能拿一县之地来相比了。
在现在这个时候,哪怕是应天城都不一定有上沪县繁华。
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官员变迁,还有税赋的收取。
目前为止,朱元璋都还不清楚上沪县到底有多少良田,有多少商户?
如果新上任的是一个跟李进一样的贪官,那上沪县很可能会就此没落,再也不复盛景。
“胡惟庸我也听说过,他的能力还算出众,父皇为何不将上沪县交给他管理呢?”
虽然胡惟庸韬光养晦,但是却也知道太子朱标的重要性,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朱标面前,刷点存在感。
听闻此言,朱元璋眉头皱的更深了,说道:
“胡惟庸此人心机深沉,善于投机。”
“他一个四品的光禄大夫,竟然现在甘愿自降身份,去当一个小小的县令。”
“必然是在早朝听到咱对上沪县的重视,这才决定放手一搏。”
“此人奸猾,虽然办事能力出众,却不一定是上沪县县令最好的人选。”
朱标想起胡惟庸的品级,恍然的点了点头,看样子胡惟庸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忠厚老实。
“此事咱且不提,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封王戍边。”
朱元璋决定先把眼下之事给做好,至于上沪县的事情先给放到一边。
“你先去通知刘伯温,让手下的御史,全都准备一份奏折,咱要看看这些御史会怎么说?”
朱元璋的脸色冰冷,虽然语调平静,但是却不含任何感情。
“父皇,李进也要写吗?”
朱标突然想起,那李进也是监察御史。
“写,正好搂草打兔子,如果李进敢来找死,正好送他上路!”
....
几日后。
“父皇,百官们上来的奏折都在这里了。”
经过朱元璋与李善长的造势,封王戍边在朝堂基本上已经是闹得沸沸扬扬,文武百官可谓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
最终,在朱元璋的旨意之下,所有人都要对此事发表建议,写到奏折上,以供朱元璋阅览。
“李进的奏折也呈上来了吗?”
朱元璋想看看这个混账,对封王戍边的建议。
“应该已经呈上来了。”
朱元璋闻言,就开始在奏折中翻找,想要找到李进的奏折。
没过多久,朱元璋果然就找到了李进的奏折,缓缓打开,开始批阅起来。
朱元璋觉得李进肯定会反对封王戍边。
毕竟普天之下,除了他朱元璋,可能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理解封王戍边的意义。
果然,李进开篇就是西汉的七王之乱,随后又讲到西晋的八王之乱。
以至于之后的安史之乱,五代十国的藩镇之乱,将分封制贬低的一塌糊涂。
看到这,朱元璋的脸色已经是通红一片,恨不得现在就把李进给就地问斩。
但是看到后面,李进却是来了个转折。
所谓因地制宜,没有最好的政策,只有最适合的政策。
当初秦始皇没有分封藩王,结果二世而亡,天下动乱不堪。
前元朝廷,没有分封诸王,结果天下大乱时,却没有人能站出来为皇室力挽狂澜。
刘邦虽然分封诸王,导致了西汉的七王之乱,但是最终的天下还是姓刘。
西晋虽然因为八王之乱被灭亡,但是东晋却能保江南之地不失,这又何尝不是分封之功。
如今大明朝初立,正是内忧外患之际,分封诸王能更加稳固大明江山。
不仅如此,皇子成为藩王,还能教化百姓,功莫大焉。
朱元璋看到最后,内心激荡翻涌,口中想要说什么,却不知该说啥。
“唉!!”
最终所有的感叹,都化作一声叹息。
朱标见朱元璋脸色惆怅,惊疑不定的问道:
“父皇,怎么了?”
“难道这李进在奏折之中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了?”
朱标的师傅都是当世大儒,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,自然都不太认同封王戍边。
他们认为分封制就是历史的倒退,是祸乱之源,而且对太子朱标伤害最大。
毕竟这天下未来都是朱标的,如果分封诸王,那对于朱标来说就是隐患,日后必定酿成大祸。
松江府,通往上沪县的官道上。
“父皇,我听说松江府占地极少,上沪县更是大半在海边,李进即便再厉害,又能招收多少百姓呢?”
朱标对于即将见到这个上沪县县令十分好奇。
李进,正是上沪县县令的名字。
朱元璋也是眉头紧锁,摇了摇头,说道:
“具体多少,咱也不知道。”
“可是这几年,战乱频繁,如果李进真的如鲁明义所说,那他至少招收了十多万百姓。”
刘伯温这个时候却是插话道:
“只怕不止这么多人。”
“我听说,这李进为了招募流民,出了很多惠民的政策。”
“只要是赶到上沪县的流民,每人每天至少能够喝到三碗大米粥。”
“不仅如此,凡是愿意落户上沪县的百姓,每户更是发放三两白银。”
“而那些不愿意回归上沪县的百姓,则是一律全部没收田产。”
“他这一顿操作下来,不管是不是上沪县的本地人,全都朝上沪县涌去。”
“这么多年下来,只怕得有数十万百姓定居上沪了。”
朱标被刘伯温这一番言语惊住了,没想到这李进竟然有如此大的魄力,敢招收这么多的百姓。
朱棣更是大声叫好道:
“好,这李进竟然凭一己之力,赈济了数十万百姓,实在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。”
朱元璋也是抚须微笑。
如果李进真的能救活数十万百姓,那李进也算是能臣干吏了。
马皇后轻轻挑起帘子,甚至还能看到不少的百姓,拖家带口朝着上沪县前行。
看到这一幕,马皇后长叹一声,说道:
“看样子上沪县的传闻非虚!!”
所有人顺着马皇后的目光看去,看到这么多流民往上沪而去,他们觉得这个李进,的确不简单。
.....
马车在颠簸中不断前行,临近晌午,几人终于是快赶到了上沪县的境内。
渐渐的,已经能够听到马车外面的传来百姓的欢声笑语。
马车内的众人,在听到这一声声的笑声,嘴角也是微微弯起。
在扬州经历的一幕,实在是太揪心了,相比较而言,这里轻松愉悦的氛围,更让众人感到身心愉悦。
“大哥,你听外面这是什么声音?”
正在这时,朱棣仿佛听到了什么,朝朱标大声询问。
朱标忙凝神静听,竟然听到一阵阵孩子朗读的声音。
听了一阵后,朱标有些迟疑的学着说道:
“啊喔鹅衣乌鱼?”
“这是什么儿歌?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?”
别说朱标了,就连朱元璋和刘伯温都没有听说过。
朱棣忍不住好奇,将头探了出去,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?
“好高的房子?你们快看啊!!”
朱棣的大叫声,将车内的众人吓了一跳。
“老四,什么事情大惊小怪的?”
朱标这个时候也将头伸了出去。
结果,朱标也变得和朱棣一样。
“爹,娘,你们快来看,这房子跟咱们见得不一样!!”
朱元璋听到二人的叫喊,却是眉头微皱。
自己这个太子怎么还是这么不稳重?
随即,朱元璋就和马皇后先后下了马车,他倒要看看这两个儿子到底看到了什么,如此一惊一乍的。
然后...
朱元璋刚下车,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。
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竟然是一座六层的高楼,看上去高达十数丈。
楼房通体灰白色,结构四四方方,好像一个大棺材。
不仅如此,这高楼的占地面积极大,怕不是得有数十亩地。
在这些楼层里面,朱元璋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房间。
如同蜂巢一般,分割的十分均匀,显得极为的规整。
楼房最上方中央处,还刻着一个牌匾,上面写着上沪实验小学。
“什么叫做小学?”
朱元璋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房,更没有听说过什么小学。
刘伯温同样茫然的摇了摇头。
纵然他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熟读史书,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小学这个词。
此刻,在一条大路上,只有他们一行人驻足楼房门口观望。
其他百姓面色如常,好似早就司空见惯。
显得朱元璋他们等人没有见过世面一样。
反倒是有不少人盯着他们几人,好奇的上下打量着。
朱元璋顿时感觉有些尴尬,将几人带回马车,随后对随行的侍卫道:
“去查查怎么回事?”
“遵命。”
护卫拱手离开。
“波泼墨佛得特呢勒!!”
朱元璋等人听着孩子的朗读声,不仅觉得心旷神怡。
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读什么,但是听到读书声,就是一种享受。
很快,护卫就赶了回来。
“爷,查清楚了。”
“说!”
“这实验小学是上沪县县令李进建造的一处私塾,就是为了普通百姓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。”
“这所学校,至少有着上千个小孩在里面学习。”
“百姓说县令称之为六年义务素质教育,而且在这里学习是完全免费的。”
朱元璋和刘伯温听完之后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私塾?
上千人的私塾?而且这些孩子学习竟然还是免费的?
朱元璋吃惊无比,惊讶道:
“你确定这里面有上千个孩童?全都是免费学习?”
“确定,卑职也是向百姓再三确认。”
“他们说,这样的小学,上沪县还有五个。”
“不仅如此,上沪县还有五所中学。”
那侍卫不敢隐瞒,将自己的探听到的消息全部一股脑都说了出来。
朱元璋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。
能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读书的机会,这是多少父母一辈子的心愿。
而在自己眼前,这一幕就这样轻松的被实现了。
刘伯温也是在旁感叹道:
“幼有所学,大同之治也不过如此。李进真乃奇人也。”
最新评论